民间舞的特点
民间舞,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,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,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。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,直接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,表现着人们的思想感情、理想和愿望。
民间舞的形式多样化:木鼓舞,古瓢舞,踩鼓舞,板凳舞,苗族芦笙舞,狮子舞,龙灯舞,侗族芦笙舞,长鼓舞,扇子舞,农乐舞,麦西莱甫,踢踏舞,阿西跳月,孔雀舞,摆手舞,花鼓子,八宝铜铃舞等。
载歌载舞,自由活泼,是中国民间舞蹈很主要的一个特点。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,自由、生动、活泼,可以比纯舞蹈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,而且通俗易懂,所以非常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。
巧用道具,技艺结合。中国的很多民间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,如扇子、手帕、长绸、手鼓、单鼓、花棍、花灯、花伞等等,这就大大地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,使得舞蹈动作更加丰富优美、绚丽多姿。
情节生动,形象鲜明。中国的民间舞蹈很着重于内容,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,因此,人物形象鲜明、人物性格突出。虽然有的舞蹈仅是表现某一种情绪,但也多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片断而出现的。如广东的《英歌》是表现梁山泊英雄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;福建的《大鼓凉伞》传说是表现郑成功抵御外寇练兵的活动。
自娱娱人,意旨统一。中国很多民间舞蹈常常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统一。有些舞蹈活动,对于舞者来说,他是自娱,同时也是为了表演给观众看,因此舞者很注意自己舞蹈技艺的提高,故而中国的民间舞蹈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。
情之所至,即兴发挥。中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,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,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,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。在他们情感激动的时刻,常常是能出现闪烁着独特光彩的舞蹈的时候。
关键词:
转载请保留:article-24.html